近期,社交媒體上關于“種子油危害健康”的討論持續發酵,部分聲音將其與肥胖、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直接關聯。然而,多國營養學界、權威醫學期刊及行業協會的最新研究結論顯示,此類擔憂缺乏充分科學依據,適量攝入種子油對健康人群并無顯著風險,其爭議更多源于對加工方式、飲食結構及個體差異的誤解。
種子油定義與營養價值:國際主流膳食推薦成分
根據美國油脂化學家協會(AOCS)定義,種子油是從大豆、菜籽、葵花籽、玉米等油料作物種子中提取的食用油,富含不飽和脂肪酸(如Omega-6和Omega-3)、維生素E及植物固醇。多項研究表明,適量攝入種子油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、改善血脂水平,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。例如,2024年《英國營養學雜志》綜述指出,用不飽和脂肪(如種子油)替代飽和脂肪(如動物油),可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約30%。
爭議核心:加工方式與飲食結構失衡
當前對種子油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:
加工過程爭議:部分觀點認為,種子油在精煉過程中可能使用化學溶劑(如己烷)或高溫處理,導致營養流失或產生反式脂肪。對此,紐卡斯爾大學食品科學專家保羅·比爾斯博羅指出,現代工業加工已嚴格限制溶劑殘留,且冷榨工藝可保留更多營養。他強調:“問題不在于種子油本身,而在于過度加工和濫用——這與所有食用油的風險一致。”
Omega-6/Omega-3比例失衡:有說法稱,現代飲食中Omega-6攝入過量(主要來自種子油)會引發慢性炎癥。然而,2022年《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》對60項隨機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,當Omega-6與Omega-3攝入比控制在10:1以內時,未發現明顯促炎效應。英國營養協會發言人尼古拉·盧德拉姆-雷恩建議:“通過增加魚類、堅果等Omega-3來源,可輕松實現平衡。”
專家共識:適量攝入無害,關鍵在飲食整體性
多國權威機構對種子油的態度趨于一致:
心血管健康:2025年《公共科學圖書館·醫學》研究跟蹤20萬美國人30年發現,植物油(包括種子油)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負相關。英國中風協會研究負責人路易絲·弗拉納根博士指出:“用植物油替代飽和脂肪可降低中風風險,這是明確的科學結論。”
癌癥風險關聯性缺失:盡管部分自媒體將種子油與癌癥聯系,但2024年《循環》期刊對10萬人的前瞻性研究顯示,膳食中Omega-6攝入量與癌癥發病率無顯著關聯。
烹飪方式建議:專家提醒,高溫長時間煎炸可能導致油脂氧化,但這與油種無關。希臘雅典大學營養學教授瑪麗亞·帕帕佐普盧建議:“家庭烹飪中,種子油可用于低溫烹調或涼拌,高溫場景可選用牛油果油等穩定性更高的油品。”
行業回應:呼吁關注加工食品本質
針對“種子油常用于超加工食品”的批評,搜狐網文章指出,超加工食品的健康風險源于其高糖、高鹽、高脂肪的組合特性,而非單一成分。例如,薯片、烘焙食品中的種子油常與反式脂肪、添加劑共存,這才是問題根源。美國塔夫茨大學營養學教授愛麗絲·利希滕斯坦強調:“脫離整體飲食模式討論單一食物成分,容易陷入營養誤區。”
結論:科學用油需避免極端化
綜合各方觀點,種子油的安全性與健康效益取決于以下因素:
優先選擇冷榨、未精煉產品以保留營養;
控制每日攝入量(建議不超過總能量的20%-30%);
搭配Omega-3來源(如深海魚、亞麻籽)維持脂肪酸平衡;
減少超加工食品攝入,而非妖魔化單一原料。
正如英國閱讀大學教授帕文·雅庫布所言:“沒有‘完美’或‘有毒’的油,只有不均衡的飲食模式。種子油爭議的本質,是公眾對現代食品工業復雜性的焦慮投射。”未來,營養科學需進一步普及“劑量效應”與“整體膳食”理念,以終結非黑即白的健康偽命題。
電話:0513-85998195 81056882 81056822
傳真:0513-85998291